考古發現,早在7000多年前,河姆渡時期就有野生楊梅。浙江也是世界上最早對楊梅進行人工栽培的地區,F行四大良種東魁、荸薺種、丁岙梅和晚稻楊梅都出自該省。
楊梅是浙江省最具區域優勢的特色果品,涌現了一批像臺州市仙居縣這樣的楊梅特產之鄉。但由于楊梅不易貯藏,消費時間集中,銷售一直是困擾果農的主要問題,但仙居楊梅卻供不應求。
“500年前老祖宗栽下的楊梅,至今依然果實累累”
素有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之稱的仙居,是浙江省25個欠發達縣之一。
楊梅是仙居的傳統產業,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歷史。在楊府鄉桐橋村,老支書李加水指著一株掛滿果實的楊梅自豪地說:“這株楊梅是祖宗遷到這里時栽下的,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,雖然主干在清朝時被雷擊斷,但四邊重新抽出的分枝每年還能結出600多公斤楊梅,最多的一年竟多達800多公斤,全村121戶人家,每戶都能分到一份。”
除楊府桐橋外,步路鄉的西爐村、官路鎮的石井村等等,都是楊梅的傳統產區。1994年,他們引進了荸薺種、東魁楊梅,經過精心培育,不僅成熟期比原產地早一周,且整個成熟期又延長到七月中下旬,含糖度也提高了許多。當年,嚴濟慈老先生品嘗后贊不絕口,欣然提筆命名為“仙梅”。
此后,仙居楊梅連獲殊榮:仙梅實業公司的“仙”牌楊梅被評為1999年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,同年,林業部命名仙居為“中國楊梅之鄉”;2001年,縣林業特產開發服務中心的“仙綠”牌楊梅被評為中國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和2001年、2002年浙江農業博覽會金獎,還獲得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頒發的綠色食品證書。
今年初,“仙居仙”牌也獲得綠色食品證書;4月,科技部把仙居縣發展10萬畝楊梅食品基地列入國家級星火計劃;6月26日,仙居縣林業特產開發服務中心選送的“仙綠”牌東魁楊梅與臨海的“上游”牌東魁楊梅等榮獲首屆浙江十大精品楊梅稱號。
“仙居楊梅搶不到”
在橫溪鎮坎頭村的楊梅山上,村主任王興杰指著他家的楊梅說:“僅靠這8株早熟的楊梅,我已凈收入9000多元了。估計還有幾千元好收。”
如今,以前以種田為主的坎頭村村民都已種上了楊梅。據了解,僅靠楊梅每戶就能增加3萬—5萬元收入。就在該村新開業的楊梅市場內,筆者看到停著來自金華、余姚、玉環等地的六輛大卡車,記者問其中一位司機,他說:“這里的楊梅好賣。我們等了兩天還沒有買到。”
“現在,仙居楊梅搶不到呢!”
非典疫情發生后,該縣領導曾十分擔心今年楊梅銷路,分別動員網上招商、派人外出推銷,現在看來銷售情況十分喜人,法國原訂購3批共4.5噸,現增加到7噸,且已發貨。
銷路開了,老百姓笑了。大路村一位老人說:“要靠楊梅樹養老。”
今年,仙居楊梅實際投產3萬畝,產量3萬噸,產值2億元以上?h林特局局長郭金星說,他們正在著手研究如何進一步管理好楊梅基地,建立楊梅深加工企業,確保楊梅產業完善發育和可持續發展,以保障農民的切身利益,加快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步伐。
“技術員比干部還吃香”
坎頭村楊梅雖早已有之,但真正以楊梅產業出現的卻是1998年以后的事,F在,全村650人,竟有1300畝楊梅。
“在分析現有產業后,我們決定重點發展楊梅產業。當初為了發動村民種楊梅,我們費了不少心機,現在看到楊梅收入比較穩定,工作也主動了。”鎮干部說。
不要說在家種田的,就是朱壽菊、王新華、王國華等一些常年在外經商的村民,也紛紛請人或趕回家種楊梅。
橫溪鎮黨委書記鄭旭東介紹,全鎮共76個行政村有40個村種楊梅,有的村還集體開發荒山,栽種楊梅,至今9000畝楊梅中有5000畝投產。此外還有板栗、黃姜、柑桔千畝基地。
楊度鄉橫路丁村,僅2年時間就栽種楊梅1000多畝,明確提出“建1000畝楊梅基地,造半億綠色銀行”。
而這“還是剛起步”,縣林業局通過實施楊梅速豐試驗基地,依托全縣近50萬畝低山、緩坡地帶,發展楊梅,并加強保鮮技術研究,延長楊梅銷售期。他們利用山坡高低不同,實施梯度開發,海拔400米以上以發展中晚熟為主,海拔400米以下則發展早熟楊梅。同時,在穿境而過的省道臨石線兩側海拔100米內建立楊梅基地,將此建成集生態、經濟、防治松樹線蟲病和森林防火的隔離帶。
在縣特色技術推廣總站,我們看到楊梅技術員沈青山,他每年都有23的時間泡在農村。特別是3月和7月,即楊梅開花、采摘后,他天天在鄉鎮連軸轉。沈青山是當地技術員隊伍中的一員,老百姓說:“沒有他們,我們的楊梅不會長得這么好,銷路也不會這么好,收入也不會這么高!”